三下乡|传承启智慧,彩笔绘未来——“青春筑梦·科技领航”实践团赋能东台万陆社区爱心暑托班(四)

发布者:鲍捷发布时间:2025-08-07浏览次数:10

   87南京邮电大学002全讯白菜官方网站“青春筑梦·科技领航”实践团成员踏着朝露再赴约定,以饱满的热情续写着服务社区的夏日篇章。今日的课程设计如一幅多彩画卷,将文化传承的深邃、环保意识的启蒙、思维训练的锐意与艺术创作的绚烂巧妙融合,为孩子们的童心世界注入蓬勃生机。

光影溯文明,巧思筑绿城

       晨光初绽,纪录片《传承》的荧幕清辉点亮教室。当非遗匠人用枯木雕出飞天神韵,当百年戏腔穿透时光帷幕,孩子们屏息凝视。"快看!糖画老爷爷的手会变魔法!"三年级小宇指着屏幕惊呼。实践团以"寻找身边的传承"为引,带领暑托班的孩子们梳理东台发绣、弶港渔民号子的文化基因。"我爷爷也会编竹篓!""春节的时候妈妈剪过窗花!"童声汇成文化认同的溪流,千年技艺在当代瞳孔中映出星火。

垃圾找对家,环保你我他

 小朋友们猜猜看——”实践团的姐姐举起一个空奶茶杯,笑眯眯地问,“喝完的珍珠奶茶,要分几步才能把它的‘小伙伴们’都送回正确的家呀?”孩子们的小脑袋立刻凑到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PPT上适时蹦出了可爱的动画:吸管像跳水运动员一样,“嗖”地跳进了蓝色的可回收小屋;剩奶茶“哗啦啦”地流进了水池被冲走;一颗颗珍珠“扑通”“扑通”地掉进了绿色的厨余桶;最后,塑料杯呢?它需要先在水龙头下洗个澡,再用力压扁,才能高高兴兴地回到蓝色的可回收小屋!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清楚怎么给垃圾分类,实践团的哥哥姐姐们玩起了“垃圾送回家”小游戏!他们传递着一个“神秘袋”,里面装着电池、苹果核、旧报纸等小东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我知道!废报纸要去蓝色小屋!”“苹果核是厨余垃圾,应该找绿桶!”游戏里,一位实践团的队员“不小心”把废电池扔进了代表可回收物的蓝色小桶模型里。没想到,眼尖的轩轩立刻跳起来,着急地喊道:“放错啦放错啦!废电池是有害的,要放到小红屋里面,不然会污染我们的大地妈妈!”他的认真劲儿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游戏结束时,实践团的大姐姐抱起迷你垃圾桶模型,对小朋友们说:“记住我们的约定哦!回家后也要做垃圾分类的小小监督员,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坚持给垃圾找对家,保护我们美丽的东台,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孩子们用力地点着头,清脆的应答声像一颗颗环保的小种子,在这个夏天悄然种下。

墨香润学海,智弈启新思

午后蝉鸣作伴,实践团开启"课业加油站"。数学题前蹙眉的小女孩得到"数形结合"妙解,作文卡壳的女孩在"五感写作法"点拨下文思泉涌。"姐姐,这样背古诗像看电影!"一位小男孩兴奋地展示自创的《江南》手势记忆法。队员们将暑期学习任务转化为"闯关任务卡",帮助孩子分解暑期计划,书页翻动间漾起求知的涟漪。思维火花在"数独谜题挑战赛"中迸射。九宫格前,孩子们执笔推演,时而咬唇沉思,时而雀跃欢呼。"我找到'隐形唯一数'啦!"六年级的睿睿破解六宫格后高举题板。实践团引入"数独段位认证"机制,设置了如同游戏中的青铜到王者的进阶段位,以此来激发小朋友们昂扬的斗志。魔方、汉字密码锁等益智道具轮番登场,逻辑推理力在游戏中拔节生长。

彩翼舞晴空,长卷寄乡情

日影西移,"彩色油画棒创作"压轴登场。孩子们在雪白画纸上挥洒油彩。一位小女孩的钴蓝蜡笔卷起条子泥的浪花,脚印里藏着朱红小蟹;轩轩将鼓楼老街的鱼汤面泼成汪洋,葱花在碗沿垂钓馋虫;一对姐弟俩的祖母绿藤蔓爬上纸缘,银杏叶铺就金路,荧光瓢虫驮着光点栖息叶脉。实践团队的姐姐俯身轻点:"黄海森林可有百种绿?"孩子们立刻叠染出深浅层林。小萌笔下的董永庙飞檐经"画燕翅"的巧引,朱红弧线翩然欲飞。三十幅画在黑板上拼出滚烫的故乡:桑田胀紫的浆果、青砖游走的云鲤、串场河漾开的笑脸。童声雀跃着宣告:"我的风车在纺晚风发电!"稚拙的线条里,东台的晨昏草木簌簌绽放神话鳞羽。

童声谢相伴,掌舵向远方

在爱心暑托班温馨的结课仪式上,实践团成员正与孩子们分享这几天来共同绘制的成长画卷,欢声笑语盈满教室。恰逢万陆社区书记前来探望,他欣喜地翻阅着孩子们创作的垃圾分类童谣画册和满载东台风情的油画,对实践团将知识化为童趣、用陪伴浇灌成长的努力频频赞许。孩子们将油彩未干的画作塞进哥哥姐姐的行囊,那斑斓的色彩,映照着青春实践与社区关怀交汇的暖光,也标记着下一段征程的起点。

暮色载星辉,薪火照征途

夕照漫过窗台,孩子们怀抱画作的身影在长廊拖出金色的尾迹。那些定格在纸上的浪花、古檐与笑靥,此刻正吸收着盛夏的光热,等待在岁月里缓慢显影。

从文明薪火到绿色使命,从思维迷宫到色彩宇宙,实践团以管理智慧架设多元成长阶梯。当最后一抹霞光掠过社区窗棂,墙上的未来之城长卷正静静呼吸——那里有传统与现代的和鸣,有逻辑与艺术的共舞,更有无数等待被点燃的星火。归途中,队员仲怡宁翻开实践笔记记录到:"孩子们将废弃电池称为'沉睡的能源矿'的那一刻,我听见了责任教育的回声。所谓教育,或许就是让规则长出温度——当孩子把环保责任叠成方寸卡片收藏,我们才真正触摸到‘厚德’的脉搏。”

(撰稿:仲怡宁;编辑:鲍捷;审核:郭强)